ks凯时·(中国区)集团

讓我們向這位偉大的女性致敬

發佈時間:2024-03-06 信息來源:

  她是中國的驕傲,被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她是中國原子能物理事業的開創者之一,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的創建者之一,她就是我國傑出的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何澤慧。

  2024年3月5日,是何澤慧院士誕辰110周年紀念日。讓我們跟隨這位心如繁星的老人,回顧她非凡的人生軌跡以及為我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

  「越不讓我來,我越要來」

  1914年3月5日,何澤慧出生在江蘇蘇州,祖籍山西靈石。父親何澄曾東渡日本留學,是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早期會員之一,著名的蘇州網師園曾是他的私宅,母親王季山的家族是著名的科學望族,極為重視女性教育。

  受家庭薰陶的何澤慧,自幼慧根深厚,天資聰穎。從小學讀到高中畢業,她品學兼優德智體美、詩文書畫全面發展,因為留着兩條長辮子,在排球隊被同學們稱為「雙辮將」。1932年,國難當頭,受家族「科學救國」理念的影響,何澤慧沒有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藝術專業,而是選擇了與理工相關的物理專業,考上了清華大學物理系,當時的教授受到傳統偏見的影響,認為女生學物理難以有所成,於是勸她們轉系,「越不讓我來,我越要來」,要強的何澤慧不僅堅持到了最後而且以畢業論文全班最高分的優異成績畢業。

何澤慧的大學畢業照片(1936年)

  畢業後,何澤慧赴德國留學,出於愛國熱忱,她毅然選擇了柏林高等工業大學技術物理系實驗彈道學專業,卻再次遭到了當時系主任的拒絕,理由是該專業保密不收外國學生,更不收外國女學生。

  何澤慧據理力爭,「您可以到我們中國當我們軍工署的顧問,幫我們打日本鬼子,我為了打日本鬼子到這裏來學習這個專業,您為什麼不收我呢?」,系主任被她的愛國情懷和剛毅所打動,技術物理系破例接收了第一個外國學生,彈道學專業接收了第一位女性。

  1940年,何澤慧通過論文答辯,並順利獲得工程博士學位,她本想立即回國報效祖國,不料戰爭爆發,無法實現。

  1943年,何澤慧前往海德堡威廉皇家學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在諾貝爾獎獲得者博特教授指導下從事核物理實驗研究憑藉敏銳細緻的觀察能力和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何澤慧於1945年首次發現了正負電子彈性碰撞的稀有現象被英國《自然》雜誌稱之為「科學珍聞」。

  「感謝你的愛情,我將對你永遠忠誠」

  在科學研究取得碩果的同時,愛情也悄然來臨,在德國滯留期間為了和國內家人取得聯繫,何澤慧寫信向在巴黎留學的大學同學錢三強求助,書信往來點燃了兩人的愛情火花,共同的報國志向,相近的研究方向,讓他們似乎有說不完的話,通信也越來越頻繁。

錢三強與何澤慧的結婚照(1946年)

  1945年,32歲的錢三強鼓起勇氣,向遠在德國的何澤慧發出求婚信,「經過長期通信我向你提出結婚的請求,如能同意,請回信,我將等你一同回國」。不久他等到了何澤慧的回信「感謝你的愛情,我將對你永遠忠誠,等我們見面後一同回國」。

  「出去就是為了回來」

  1946年春,錢三強、何澤慧在法國舉辦了婚禮,婚後兩人一起在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和居里實驗室從事原子核物理實驗研究。

何澤慧和錢三強一起做鈾核分裂實驗(1947年)

  他們憑藉足夠的耐心、恆心,敏銳細緻地觀察搜索那些令人捉摸不定的徑跡,終於證實了原子核存在三分裂現象之後,何澤慧又獨自發現了,出現概率僅為萬分之一的四分裂現象,他們的發現在國際科學界引起很大反響被認為是「二戰後物理學上一項有意義的工作」,錢三強與何澤慧也因此被讚譽為「中國的居里夫婦」,就在所有人都認為正處於事業巔峰期的錢三強與何澤慧會繼續留在法國時,他們卻於1948年5月抱着剛滿半歲的女兒踏上歸國的旅程。

  

何澤慧和錢三強在歸國輪船上(1948年)

  有人不解,國外條件那麼好,國內很貧窮落後,為什麼不在國外發展科學事業?

  何澤慧回答「當時出去就是為了回來出去,就是學習學習,見識見識嘛!」自此錢三強、何澤慧與其他科學家一起白手起家、艱苦奮鬥使原子核科學這門新興科學在祖國的大地上生根、開花、結果。

  氫彈研製沒有走錯方向,她功不可沒

  伴隨着新中國的誕生,1950年5月,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的前身,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錢三強與何澤慧全身心投入到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創建工作中,錢三強更多地投入到科學組織管理工作中,何澤慧始終工作在科研一線,她主持研製核物理研究必備的核乳膠,在十分簡陋的條件下,經過幾年的努力,她領導的小組終於在1956年研製成對質子、α粒子和裂變碎片靈敏的核乳膠在靈敏度等主要性能方面達到國際水平 。

  1956年9月,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中子物理研究室錢三強任主任,何澤慧任副主任。1958年,我國第一座重水反應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相繼建成,何澤慧及時抓住新的研究方向建立實驗終端深入進行中子物理和裂變物理基礎科學研究為開拓我國中子物理和裂變物理實驗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研製提供了必需的關鍵數據。

何澤慧在實驗室(1957年)

  在「兩彈」攻關期間,原子彈引爆裝置的關鍵核心部件之一點火中子源由原子能所(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前身)負責研製,何澤慧作為九所中子點火委員會委員,指導原子能研究所的王方定小組經過幾百次的實驗完成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點火中子源的研製。氫彈研製期間,何澤慧領導實驗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接受了緊急絕密的「35#任務」,在特殊時期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她率領科技人員不分晝夜地攻關,僅用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完成了通常需要兩三年才能完成的任務。讓我國的氫彈研製沒有走錯方向,加快了研製進度。

  淡泊明志 寧靜致遠

  何澤慧的動人之處正是她的樸實,除了治學與探求真理之外,她對於物質生活毫無要求。

何澤慧和錢三強的家

  半個世紀以來,何澤慧一直住在破舊的小樓里 ,家具也大多是20世紀50年代的舊物,一塊手錶用了30多年,只能平放在桌子上才走,衣着飲食更是從不講究,她心靈手巧,幾個孩子從小都穿着她親手織的毛衣,錢三強一直用的錢包,就是何澤慧用皮子邊角料縫製而成。

  更重要的是,她把這種節約的精神,用到所指導的科研工作上,她主張把錢花在關鍵的地方,支持建造和研製先進的實驗設備,何澤慧十分關心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滿懷熱情地扶植他們成長,時常提醒年輕人科研的目標是創新,思想不要被某些意見框住了。「科學上的創造性應當根本地表現為提出自己的問題並去解決它而不只是跟在別人(或文獻)提出的問題後面」。

  她敢於放手讓年輕人干,同時給予指導和壓力面對需要解決的問題,她和大家平等討論不以權威自居,引導和啟發年輕人的思路通過自由爭論提高大家的總體認識。

  每一項工作完成後她都要求作報告、寫文章認真審閱並提出修改意見,即使許多工作從頭到尾是在何澤慧辛勤指導下才完成的,她也不允許在作者欄上署上自己的名字,所以大家只能在文末向她表示感謝。

  在她的帶領和影響下,一批批年輕人成長為我國原子核科學、空間科學、高能物理等領域的骨幹力量和帶頭人。「春光明媚日初起,背着書包上班去,尊詢大娘年幾許,九十高齡有童趣」。這是2004年何澤慧90大壽時老同學王大珩寫的詩直到耄耋之年,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仍然堅持全天上班,風雨無阻。

  2011年6月20日,何澤慧走完了她97年的人生旅程。

  家國大義、風骨燦然、生活儉約、平易近人,是何澤慧特有的精神氣質,當我們重拾這些記憶心中只有敬意。

  ​如今,「家國」責任已傳到我們這一代人手中,讓我們追隨前輩的足跡,繼承他們的科學風範和高尚品格。目光敏銳、一絲不苟、立足常規、着眼新奇,在強核報國的徵途上,勇擔國任、奮發圖強、銳意開拓、砥礪前行。(原子能院)